“三问于民”做好群众工作
来源:《党员生活网》      作者:袁满 随县县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4-12-31 14:38: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年轻干部要重视群众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不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更好地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交出新征程的完美“答卷”。
       立足“问需于民”出发点,听民声、察民情,在紧扣“群众期盼”中坚定如磐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问需于民,就是把群众当亲人,找准工作问题,实现改革发展和群众需求“同频共振”。涵养群众感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是年轻干部干事创业不竭的力量“源泉”,年轻干部要主动做人民群众的学生,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努力建立和增进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及鱼水深情。清楚群众情绪。群众的很多想法,往往不是在那些很正式的场合、当着很多人的面会讲出来的,而是要同他们身挨身坐、心贴心聊才能听得到。年轻干部要力求身挨身、心贴心广泛而深入地接近群众,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情绪,掌握群众诉求,代表群众利益,赢得群众信任,夯实群众基础。厚植群众情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年轻干部要秉持“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心”,躬身下沉,俯身贴耳察民情、聚精会神听民声,直面群众痛点和改革难点,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所需作为改革所向,让”改革所向”与”群众期盼“同频共振、双向奔赴。
       锚定“问计于民”着力点,顺民意、聚民智,在坚持“群众路线”中弘扬首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问计于民,就是把群众当老师,汲取基层智慧,实现改革发展和群众意愿的“共情共融”。向群众问问题。面对群众利益诉求,“问计于民”要坚持躬下身子科学地问、实际地问、真切地问,倘若问得蜻蜓点水、虚情假意,群众就会疏远你。只有躬身到田间地头、车间码头,才能真正听到群众呼声、得到群众原声;只有尊重群众,虚心向群众请教,真心拜群众为师,才能听真话、察实情,从而激发民间蕴藏的无穷力量。向群众学方法。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向致富能手、经济能手询问强村富民之道,从乡贤、德高望重者和村干部中获取乡村治理“真经”,从本地区组织、文化、产业、人才、生态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实把村民期盼、群众智慧、基层经验都吸纳到乡村振兴建设中,收获破解难题的好建议、推动发展的金点子,制定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好措施。向群众求智慧。“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如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智慧就在群众之中,办法就在群众之中。特别是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乡村振兴、征地拆迁等工作中,我们要直面群众所急、所需、所盼,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提振干事信心,确保各项改革政策合民心、顺民意。
       站稳“问效于民”落脚点,惠民生、暖民心,在对标“群众满意”中传习立党宗旨。“为政之道,以厚民生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问效于民,就是让群众当“考官”、作“裁判”,实现改革发展和群众满意的“共进共赢”。坚持改革为民。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改革发展成果如果不能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那改革也就失去了意义。年轻干部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落实改革,鼓足干劲、全力以赴,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群众急难愁盼领域上持续精准发力,把一个个“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用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造福于民。坚持干事利民。年轻干部要树牢正确政绩观,坚持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情,结合当下实际,既不好高骛远,脱离基层实际,也不妄自菲薄,存在“再等一等、再看一看”的观望心理。要在工作岗位上实实在在地做事,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不断收获人民的“好口碑”。坚持发展惠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年轻干部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宽广胸怀扛起“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将“教育补贴”“医疗保险”“农业保险”等一项项惠民政策,“扩大就业”“困难救助”“兜底保障”等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在实处、落在细处,让人民群众享受实实在在的改革发展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心中有人民 脚下方生根
下一篇:防范化解风险要蓄“三力”展“三风”

版权所有:中共随州市委组织部 
网站维护:随州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 炎帝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