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机关“我做得最成功(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或我看的最好一本书”
主题活动发言材料汇编
来源:随州市委组织部      作者:随州市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2-10-31 10:32:31


  编者按:

  市委组织部以举办组工业务“大讲堂”“小课堂”为载体,每月中心理论组学习组织3名部机关年轻干部,围绕“我做得最成功(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或我看的最好一本书”主题,开展心得体会分享活动,营造机关干部开口能讲、提笔能写、问策能对、遇事能办强基提能固本的浓厚氛围,着力打造一支有能力、有活力、有定力的组工干部队伍。现将近两期6名年轻干部心得体会刊载如下,供交流借鉴。


  游 学 感 悟

                                                                                   ——赴厦门学习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经验有感

  干部监督科    张瀚云

  现按照部机关统一安排,与大家分享一次我认为最有意义的一件事,而这件事,莫过于本人十一前的一次厦门之行,在临海听风的同时,也产生了以下思考,颇为受益。

  感受一:走出“巷子”,打破“瓶子”

  厦门非公经济党组织建设工作之所以取得大发展、快发展、新发展,我觉得首要原因在于观念新、思路清,能找准定位,敢于突破。9月27日,我们乘车参观了建在高楼上的“红色阵地”-集美杏林湾党群活动服务中心,该中心的魅力之处是整合了政府、国企及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企业的优势资源,为职工提供订单式、精准化服务,给予职工无限人文关怀同时也赋予了“红色能量”,系集美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颇具特色的“红色品牌”。可能有人说,这是自带流量、水到渠成;也有人说,这是“好风凭借力”,这些说得都有道理,但我认为如果没有审时度势的精心策划,没有与时俱进的新颖创意,也不可能交出这样一张成绩单,这些成功案例的背后无不彰显着迸发的创意和突破。工作“热运行”之中,需要“冷思考”,“老黄牛”精神固然重要,但“拓荒牛”精神更显宝贵,我们要学会打破固化思维,走出“巷子”,因地施策,要学会将先进经验转化为具有本地特色的成果,各端各的特色菜,各创各特色品牌,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感受二:持之以恒,求最大“效”

  厦门非公经济党组织建设工作为什么做的好?我相信离不开一代代党务工作者久久为功的精神,一以贯之抓落实的作风。此次培训班的老师大多是厦门市市委组织部从事党建工作的领导干部,经验丰富。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开班第一课的老师,他用颇为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授课方式介绍了厦门非公经济党建工作的亮点,更是倾囊相授了很多谋划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整节课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非常解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感叹精彩授课的同时,也让我深深觉得厦门非公经济党建工作成绩斐然的背后离不开每任党务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深耕细作。“行百里者半九十”,干工作不是搭“花架子”,对于个人成长而言,我们应摒弃急躁心态,杜绝功利心,按照自身节奏绵绵发力,让所有的付出成为滋养我们信心和底气的营养,静待花开。同样,我市“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今后也将面临不同的困境,行稳致远还需持续用力,要用“一股劲”“一张网”将经济活跃企业和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将一张蓝图绘到底。

  感受三:画出“同心圆”,共建“幸福园”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开班培训的第四天,我们来到海拔近900米的军营村参观学习,这里曾是厦门市海拔最高、最偏远、最贫穷的村,这里也是时任厦门市副市长和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先后两次走访的地方。彼时,村落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 如今,军营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乡村振兴道上越走越宽,已然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文明村”。高山村的“蝶变”之路,让我确信只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将个人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利益相结合,才能凝聚人心,画出“同心圆”,达到共建美好家园的目标。深入思考厦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成功之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厦门市党建工作的开展紧紧与企业经济发展和职工诉求完美结合,能不断激发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企业影响力,从而达到互促共赢,形成品牌效应。总之,只要我们一切工作从群众的需求出发,找准抓手,一定大有可为。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次厦门之行对我来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跨省游学,不仅开拓了眼界,更是取到了真经,必将对本人今后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今后,我会认真做好经验总结和成果转化,将这次宝贵的财富转化为推动实际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在自身岗位上担当作为,贡献力量。


  课题调研的五个幕景

  调研室    刘 盼

  人生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际遇,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感悟,每一段走过的路、看到的景、遇见的人和事,都是我们内心独特而充盈的宝贵财富。最近以来,课题调研的一幕幕画面、一帧帧记忆、一个个瞬间不断涌现,让我心生波澜、感动不已。五个场景谈谈感受:

  第一幕:一声令下时的忐忑不安。8月份省委组织部从襄阳、宜昌、随州等地各抽调一名同志参与中组部关于年轻干部政治历练课题集中攻关工作,一收到通知,心里很担惊受怕、不情不愿,忐忑不安地踏上了行程,到达当日就迎来了“当头一棒”,要求我们连夜拟提纲直至三级标题,知道会很苦可没想到这么苦,心里只打寒颤。整个过程节奏之快,也让我始料不及,每天早上7点半准时集合,凌晨1点左右才结束,除了吃饭就是工作,平均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最后三天,身体明显吃不消,食欲不振、精神恍惚,不是上级有任务、组织有要求,根本熬不下来,这种深陷疲惫和疲惫之后重振的感觉,是我从未有过的体验。省部严实的作风让我着实震撼!

  第二幕,字符跳动下的汗流浃背。闭关期间,省里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办公方式,要求集中办公、不能上网;撰写材料,要求先分块负责,再集中探讨;核心观点,要求有思想原创性、经得起事实推敲;语言表达,要求少说老话、少用旧语。这一系列“紧箍咒”的强压,让我开始一筹不展,焦躁不安、汗流浃背,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进度不行就靠时间凑,一个小时不行就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不行就三个小时,没有外力依靠就自己苦思冥想,把看过的文、经过的事、说过的话在大脑里一遍遍轮回,最后终于起草了“三不”形势挑战、“四重四不重”问题剖析和“四有”原因分析,省部领导点评:“动了很多的脑筋,花了很大的功夫!”让我疲惫之余也有几分欣慰!在推稿中,大家集思广益,逐字读、逐句悟、逐段看,有一点让我很敬佩,就是省部领导对理论知识、政策要点、内外环境、干部现状等,信手拈来、倒背如流、脱口而出,让我深深体会到能力的不足和学习的必要!

  第三幕:苦思冥想里的温暖问候。封闭写作,大家一言不发、一脸严肃、全神贯注,没有欢声笑语、没有随意走动、没有半点喧哗,一片宁静。不知什么时候,一阵悦耳的铃声划破教室,电话那头传出稚嫩悦耳的声音:“爸爸我好想您,晚上能不能陪我吃烧烤呢?”领导平时严肃的表情“转瞬即逝”,露出了久违的笑颜,只听他和风轻语地说道:“爸爸这几天在加班,回家后就请你吃烧烤,想点什么咱们就点什么”,温馨的一句话,像一股暖流,湿润了我的眼角,原来材料人也有温情浪漫,虽然平时话语不多,但内心的情感是那样真诚真挚! 课题结束后,大家相约:“同一战壕的兄弟,微信群永不退、友情永不忘! ”

  第四幕:键盘敲打中的思想碰撞。十一前夕,在部领导的支持和兄弟科室的帮助下,我们抽调8名文字功底较好的同志,组成课题组,在党校进行一个星期封闭式攻关,键盘的敲击霹雳啪啦,思想的碰撞此起彼伏,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一是勇担当,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单位、互不熟悉,但丝毫不推诿不逃避,分到哪块谁负责、就一抓到底;二是能吃苦,没有一人说苦、没有一人道累,废寝忘食、熬夜加班是常事;三是敢建言,相互批评单刀直入、提炼观点鞭辟入里、分工协作齐心协力。“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目前课题已经结题,尽管过程中,大家也承受了心酸和压力,面对了不解和异议,忍受了孤独和苦闷,但临走时纷纷感言,初心比结果更重要,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自己、付出了努力!有的同志还请求下次有机会还要来学习!

  第五幕:夜深人静时的自我勉励。省里市里两次调研、组织者参与者两种身份相互交织,让我在宁静的夜里多了几分感慨,关于调研四点感受:一要有调研的认识,不做调研的摆设。调研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翻读吴部长的讲话有了新感悟,要科学了解致广大(调)尽精微(研)的核心内涵,正确区分“涉深水”、“涉浅滩”、“不涉水”不同调研层级,积极把握“取法上”、“取乎中”、“取其下”不同调研标准,客观看待“得蛟龙”、“得鱼虾”、“无所获”不同调研成果,真正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确保认识正、方向清、路线明。二要有调研的灵魂,不做调研的工具。调研是指导实践的有力武器,要把做好调研与提升能力结合起来,不能只是机械地做事、简单地文字堆砌、一味沉浸在材料里自娱自乐,要跳出调研看调研,坚持用调研的方法学习新知识、用调研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用调研的作风加强自身建设,不能把自己放在调研的“孤岛”上惶惶而不可终。三要学调研的思维,不做调研的浮萍。思维能力是我们认识世界、改善自我的最直接体现,要使自己聪明,最根本的方法是培养思维能力。调研能帮助我们,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让我们看到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内在联系、内在规律,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四要有调研的情怀,不做调研的枷锁。文以抒情、文以载道,要学会在调研里品味不同人生,文字里的酸甜苦辣、工作中的得失利弊、生活中的五味杂陈、场景里的匆匆过客,只有坚持带着调研的真情实感去感受,才能体会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准确,才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立体、观察更加透彻、情感更加饱满,如此方能成就多彩人生!


  路虽远行则将至  事虽难做则必成

  组织一科    赵静

  根据会议安排,我向大家分享汇报参与这次两新组织厦门培训班的几点所思所想。

  一、精心筹备学习之旅。作为这次培训班的具体组织者和参与者,回忆从最初拟定培训方案到最终培训班成行,可谓是一波三折、深感不易。这次培训聚焦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涉及部门多、联系领域广,为了提升培训质效和学习效果,我们认真研究每一个参训名额,用心规划每一天行程路线,仔细挑选每一堂教学课程,反复比对每一个食宿地点。在我们完成所有的前期准备工作,下发了培训通知后,厦门发生了2次局部疫情,导致我们在厦门的学习地点从校外换成校内又换成校外,住宿地点更换了3次,理论课程和现场教学调整了5个。所以能在疫情期间最终圆满举办这样一场跨省培训班,得益于部领导的重视支持,离不开所有参训人员的自觉配合,能够参与组织筹备这次培训让我受益非常。

  二、悟透学习精髓要义。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是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重要领域之一,对于加强党对非公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领导具有重要意义。厦门“两新”党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有着丰富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些可学习能复制的典型经验。为了更加有效取得“真经”,我们这次培训内容精准聚焦,既有厦门在“两新”党建领域的一些实践探索,也有比较成熟的典型案例;培训老师既有高校的专家学者,也有厦门市委组织部的行家里手(组织一处处长、非公办主任),还有非公企业的操盘手;培训内容详细讲述了做好两新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如何在非公企业中开展党建活动、两新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如何创建党建品牌等,既有理论上的真知灼见,又有实际操作的指点迷津。包括我在内的参训学员都对做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有了新提升。

  三、找准工作发力方向。回顾短暂的一周培训,得到的具体收获有三点:一是深沉的文化自信是引擎。一个城市的发展,当然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但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有了文化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才有发展动力源泉。我们上课时,几乎每位老师授课前都会花将近半小时讲授厦门的特色历史文化,讲授他们的市花、市树、市鸟及其内涵,这些老师不管是外地来厦门的还是厦门本地人,言语间都对这座城市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认同感。正是有这样一群对城市具有强烈认同感的人才群体,迸发出了具有与其相匹配的创造力和贡献度。随州同样作为文化底蕴厚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新的使命任务中,需要高度重视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二是规范的组织体系是关键。我们参观学习的几个地方,不管是社会组织、楼宇、非公企业,凡是建立党组织的地方,都有清晰的组织架构体系,有规范的学习活动场所,有必要的办公设施,有比较完善的党建工作制度。随州“两新”组织规模还不强、党建工作相对薄弱,既是短板不足、也有空间潜力,下一步我们需要在推进“两新”党建标准化、规范化上下功夫,推动工作既有形更有质。三是完善的政策机制是保障。为确保两新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厦门在组织架构、党建人才、部门联动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强化了制度保障;并在队伍建设方面转入、招聘非公党建指导员700余人,择优推荐到非公企业任党组织书记、选拔进入镇(街道)班子,极大充实了非公党建工作力量,有效提升了“两新”党建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在工作机制方面,出台了《关于探索建立“兼并式”社会党组织的若干意见》《在推动非公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中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通知》等,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这些新机制新政策都是“两新”党建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是需要我们结合随州实际加快探索完善的重点环节。

  总之,这次培训学习不仅是对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的党支部书记指明了方向,对我也是坚定了信心,拓宽了思路,提升了能力。


  跟班学习的“豁”与“获”

                                                                                             ——组织部跟班学习感悟

  组织二科    耿现超

  从夏日炎炎至秋风习习,一眨眼,我到市委组织部跟班学习四个月了。说长,距离我所要学习的基层党建、两新党建等业务知识来说时间太短;说短,部里严谨的作风、严格的标准、严明的纪律,领导手把手地教、点对点地讲,组工干部夜以继日、不辞辛苦的精神等等,对我的一生都产生着深刻影响。

  这是让我重新认知自己的四个月。来之前,我在原单位从事办公室工作也兼顾党建人事工作,对党建工作了解一些,认为在机关搞文字工作,写领导讲话,做党建工作,自己“有两下子”。到部里以来,在组织二科主要从事基层党建工作,也是做方案、写讲话等,但与之前自己所接触的工作截然不同。这四个月,经常因为材料撰写的角度把握不准、内容过于空泛、措施不够具体、标题不够凝练等问题,或被改的面目全非、或日思夜改。尤其是连续三个周末没有休息,修改20多稿的《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工作方案》,让我深深感到自己似“井底这蛙”。我深刻认识到,自己以前的那些思维习惯,肚里的那“半瓶子墨水”,已经不能适应组工工作需要了。如果不正视自己,不与时俱进,不努力学习,差距就会越拉越大。

  这是使我快速学习提升的四个月。和科室领导、同事一起工作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并没有因为我“笨拙”放弃我,也没有因为我“愚钝”埋怨我,而是尽心尽责、不厌其烦地进行“传帮带”,深深感动了我,也激励鞭策着我。自己负责起草的每一个材料,科室负责人都认真地帮我审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肯定写得好的地方。遇到拿不准的事情、业务生疏的工作,其他同事及时伸出手。通过他们的点拨、帮助,对于一些工作,我从一窍不通到逐渐上手;撰写材料,也从不知如何下手到慢慢找到感觉;更重要的是,我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行为习惯都得到了提升,使我更加懂得只有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终身学习才能适应工作要求。

  这是催我不断奋发进取的四个月。跟班学习中,组工干部专业的业务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吃苦加班的奉献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前,加班与我是例外,在部里加班是常态,大家毫无怨言干事创业的“精气神”震撼了我,也感染了我。还有,一天下午5点半,尚科长接了一个电话,打电话的人想让他提前半小时走,可是他果断拒绝了,说6点下班,还没到时间。组工干部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自律精神,让我从心底由衷敬佩。新的工作岗位,对自己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更好地适应工作、胜任工作,我将以优秀组工干部为榜样,在思想上戒怠,拼搏进取;在行动上戒懒,苦干实干;在廉洁上戒软,自省自律;在作风上戒散,团结同事。


  在为民服务中激发奋斗热情和工作动能

                                                                                    ——参与“红色物业”拓面提质工作有感

  组织二科    吴禹熹

  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交流分享自己的工作感悟,今天我分享的内容是最有成就感的一项工作。

  初察民情遇难题。2016年,我从大学毕业,通过省考进入到市住建委办公室工作,具体负责办文办会、信访维稳等工作。当时,我市还未开展“红色物业”拓面提质,城市住宅小区普遍存在物业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差等问题,每年因物业管理问题而导致的上访多达100余起,其中到市委市政府的群访就有30余起。物业管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居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必将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而我办理的第一项信访事项,就是物业管理问题。一名文峰都市花园小区居民,反映了2个问题:1.小区物业管理差,居民拒缴物业费,物业服务企业收不到钱,就拒绝提供物业服务,这种“恶性循环”该如何破解?2.小区成立了业委会,但我们没有感受到他们的存在,谁来督办他们履职?虽然,当时通过协调暂时缓解了冲突,但物业与居民之间的矛盾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被“引爆”。这些问题也像一颗钉子,深深地“钉”在我的心里。

  潜心学习解困惑。2021年底,我服从组织安排,到组织科跟班学习,尚科长交给我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撰写“红色物业”拓面提质工作推进情况。在学习相关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红色物业’拓面提质是推进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通过在城市住宅小区建立党支部,将党的领导植根于城市基层最末梢,植根于小区居民群众之中,带领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党员志愿者等各类力量依法管理基层社会事务,实现党领导基层治理、依靠群众加强基层治理的良性互动”,这正是困扰我多年问题的答案。

  践行初心解民难。我在吴部长、齐部长、尚科长的指导下,参与“红色物业”拓面提质攻坚行动,举办调研活动、编印情况通报和工作简报。虽然经常加班到深夜,但我不仅不觉得辛苦,反而乐在其中。正如吴部长在曾都区调研时讲的一样:“红色物业”创建是一件关乎民生、民心、民意的好事,是一件关乎你我他切身利益的“自己事”。做好这件事,能够有效提升广大居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非常的有意义。开展“红色物业”拓面提质工作以来,全市1056个小区全覆盖成立党支部,建成小区“红色驿站”370个,召开“三方联席会议”4900余次,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8800余个,有效化解了小区居民与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矛盾,打破了物业管理“恶性循环”的怪圈,物业管理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持续下降,逐渐“销声匿迹”。

  务实笃行担使命。从刚参加工作时,因处理物业管理纠纷而焦头烂额,到现在走在小区“红色驿站”,听到居民群众发自内心的点赞、叫好,让我感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作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无比的自豪。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贯彻落实吴部长、齐部长的指示精神,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以党员干部的埋头苦干,换取居民群众的真心点赞。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信息中心    童伟伟

  最近读了《奇特的一生》,与这本书结缘,是苦于自己的时间管理比较弱,看似有很多的时间,每天也没闲着,但是感觉没有成效。读完有些感悟和收获,自己也在做一些改进和尝试,与大家分享。

  一、书的主人公

  《奇特的一生》是俄国作家格拉宁写的一本传记小说,主人公是俄国科学家柳比歇夫。他是一位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柳比褐夫的治学,博大精深,他既是一个狭隘领域的专家,又是一个杂家。柳比褐夫一生取得无数成就,如果那个时代有朋友圈,你就会发现,他朋友圈里的好友,很多都是他的粉丝,而这些粉丝还都是各个学科领域的牛人:有数学家,物理学家,医学科学院通讯原始,生物化学家等等。他56年时间他写了76部专著,要知道他可不是专业作家,他是科研人员。他哪来那么多时间?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这个就要说他奇特的工作方法了。

  二、奇特的时间记录法

  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是一个创举,最广为人知的是其中的记录时间开销,时间开销日记的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费时间,每天记录5-7行。一笔一笔,一天一天,分门别类,他的方法精细到,你可以跟随他的日记,将他生命的每一个小时还原出来。

  如果只知道记录时间开销,是不够的,还要根据事件的类型做分类和统整,最后根据统计数据重新作计划。

  柳比歇夫时间记录法的核心假设很有意思:生命中每一个小时都是平等,没有什么时间是不能利用的。所谓休息,只是两种工作的交替。正是这些奇特的想法和做法,帮助他实现了时间的最大化利用,度过了充实而幸福的一生。

  三、思考和借鉴

  大家会怎么看他的这个时间记录法?会觉得很机械吗?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样的,觉得这样的人生简直太死板和无趣,人生没有了其他可能。等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改变了看法,因为我看懂了这个记录法背后的本质。柳比歇夫是一个可敬的人,他有坚定的理想和目标,他热爱科学事业,他孜孜以求,矢志不渝,他通过时间记录法这个方法,让自己的时间能得到最高的利用。他也不是一个死板机械的人,他有丰富的生活,他会听音乐会,看话剧等等,他坚持游泳,有很多的朋友……。

  读完此书,也有一些感悟:合理地规划我们的人生,确立人生目标,然后最大化地利用时间。

  一是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定自己的热爱和事业。有多热爱,决定了能走多远,坚持多久。柳比歇夫一生热爱和执着于科学事业,就我们自己而言,也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并为此倾注大量时间,相信时间在哪里,成就就会在哪里。

  二是做好目标的分解工作。有了目标,就得落地到行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目标做层层拆解和细化,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小目标落实到行动——行动细化到到步骤——步骤量化为时间,去完成它。

  三是平衡工作与生活。时间记录法不是摒弃了其他爱好和可能,反而是创造更多的时间,从而可以发展自己的喜好。有了这个方法之后,我们也可以把工作和生活做一个完整考虑,平衡工作与生活。现在制定周计划、日计划时,把其他项目列上日程,比如日常的亲情、亲子、读书和健身等,都可以安排出时间。

  四是做好时间的预算管理。时间少了,时间的价值更高了。要利用好时间边角料,以增加有效时间的容量。做好时间的管理,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根据目标和轻重缓急做好安排。坚持记录时间,这样会对时间越来越有感觉,计划的越来越合理,如果全都执行下来,人生的掌控感会越来越强。

  以上就是为大家做的简要分享。大家可以读读原文,或许会有新的启发和帮助。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张文兵在省委组织部讲授廉政党课强调 坚持政治立部从严治部 打造模范部门过硬队伍
下一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心得体会汇编

版权所有:中共随州市委组织部 
网站维护:随州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 炎帝科技